用去行政化终结“山寨”社团敛财
2016-03-28 15:05:16
来源:水母网

吴之如 绘图
“中国产品质量协会”“中国公益总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一批离岸、“山寨”社团看似威风凛凛,实则未在我国民政部门合法登记;个别协会,甚至10年前已被通报,至今却仍在通过发展会员、发放牌匾等形式敛财。(今日本报A15版)
山寨“国字头”社团,通过发展会员、发放牌匾等形式大肆捞取钱财。这些手段并不令人陌生,即便是一些合法的知名协会,也通过收取会员会费、举办会议收取会议费等形式谋取暴利。对这些靠“会议经济”牟利的官方协会,坊间戏称为“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
面对行业协会正规军的乱象,政府部门提出了行业协会去行政化的目标。国家发改委、监察部等14部委于2010年联合印发 《关于开展治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工作的通知》,要求治理涉企乱收费,同时要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与行政部门脱钩。从2014年开始,民政部出台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提出《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
这些协会去行政化的效果如何尚待观察。国人希望有关方面再施“法”力,将形形色色打着“国”字虎皮旗号行非法敛财之实的“山寨”社团全部纳入取缔整治的范围之中。(吴之如)
刘家昌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