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1 14:34:22
来源:

每到学期末,高校都会出现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1名高校在校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5.4%的受访在校生承认自己向老师要过分。学生找老师要分的最常见原因是怕挂科重修。49.2%的受访在校生称身边同意学生要分请求的老师多,72.4%的受访在校生认为拒绝学生要分的老师有原则。(2月8日《北京青年报》)
因怕自己挂科,超3成多的大学生曾向老师要分。对此,网友也是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生纾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不必大惊小怪;也有人指责要分的大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在笔者看来,“要分”现象应综合分析,辩证对待。
众所周知,“挂科”对于大学生来说,绝对是个沉重的话题。因为“挂科”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可能造成大学生没有学位证、毕业证,无法正常毕业。
首先,挂科学生应当反思自己的学习有没有问题。“没有挂科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这几乎成了现代高校学子的一种共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高校教学管理的严谨。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不是为了混文凭。“要”来的分数再可观,也是假的、虚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辜负了家人、社会的期望。也是缺乏诚信,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表现。学生怕挂科重修,当然可以理解,但重在平时努力学习,争取考个好分数,而不能指望期末向老师“要”。然而,挂科学生太多的大学,也不是完整的大学,至少表明学校在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上出了问题,挫伤了学生完成学业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挂科制度一直为高校学子所诟病。鉴于此,自2012年开始,中国矿业大学取消了挂科制度,大学生如果考试不及格,可以一直考试;如果学生对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满意,还可以申请再考。
事实上,挂科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伤害,例如会造成大学生有羞愧、恐惧、痛苦、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一般大学生得知他们挂科,都是在期末考试后的暑、寒假里,这样会对他们产生长时间的身心折磨。特别是,挂科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也将造成严重影响。一般用人单位看到应聘毕业生有挂科经历后,考虑录用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许多。
因此,对于“挂科”现象,如果是个别学生的现象,学生个人应当吸取教训、努力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老师“要”。如果挂科是大面积的问题,高校则应反思:是教学难度要求太高?还是教师教学有问题?或者学生管理方面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挂科的问题,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王惠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