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 09:48:54
来源:水母网

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舟渡村周围,有一处一公里长的露天垃圾堆,这个垃圾堆高度大约5米,各种塑料袋、化工产品废弃物等生活垃圾,夹杂大量的砖头、石块等建筑垃圾直接倾倒在一块耕地的边上,时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恶臭难闻的气味。下面是一百多亩大的垃圾臭水坑,大坑里的水已经发绿变黑,充满危机。(4月21日新华网)
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成为社会之痛,环保之殇,构成一大社会公害。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部分地区乡村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农村垃圾围路围河、污水随意排放问题在许多地区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治理难题亟待破解。
要想真正破解“垃圾围村”的困局,急需补齐短板,进行综合治理。农村垃圾处理也需要像城市一样建立规范化的机制,做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引导市民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的文明生活习惯,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并全力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运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垃圾减量和分类政策、法规、标准和评价考核体系,融合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理念。
同时不妨学习借鉴国外垃圾分类先进经验,对于垃圾分类,政府部门引导到位、公共设施齐全,民众已将其内化为日常生活习惯,企业在付出治理成本的同时也在从中创造新的价值。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和建立长效的、动态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积极治理农村环境。构建和完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制度,让农民的环境治理行为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行。最关键的还是要倡导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只有村民从中感受到实惠,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王惠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