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 14:27:54
来源:人民网

近日,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文章中提到某名校幼升小报名人数8000多人,经过网选、机考、面试三轮,最终只录取60人,竞争激烈程度令人咋舌。名校光环之下,不少家长精心撰写了“牛娃简历”,希望为孩子争得一张“入场券”。(人民网)
“三个半月我开口说话”、“懂得核反应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有谁会相信这些类似自我营销的自诩之词,竟然是出自心智不全的学龄前儿童之口。而这一幕却明明白白地出现于某名校日前举行的一场幼升小选拔上。众多“神童简历”显然是由孩子的家长代为捉刀。在人们不得不直面当下“择名校”的竞争残酷之余,更折射家长们对子女教育培养的急功近利心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缘于责任和迫于现实的教育期许,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本该遵循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却被莫名地赋予了争相“抢跑”的急迫与焦虑。曾几何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奇葩思维甚嚣尘上,孩子智能培育的“关口前移”越来越不靠谱。3岁就会了6岁该学的东西,6岁已学完了10岁的知识,似乎孩子智能潜力无限,学习越早越好、开发越快越好,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正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道理一样,孩子的教育启蒙和知识深化有其自身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幼儿阶段正是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玩耍嬉戏阶段,其教育启蒙重在对外界的感性认知和对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家长不必以孩子认多少字、背诵多少古诗、会解乘法算题等“成就”引以为荣。
“拔苗助长”式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很多知识在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时再学本是轻而易举的事,刻意超前学习,不仅会让家长付出昂贵培训费,更会让孩子将宝贵时间白白地浪费于死板的机械记忆上,从而错失个性发展和品质培养的机会。给幼儿超负荷安排学习计划,也极易滋生逆反、排斥心理,不仅学不好,更会为日后的正规教育埋下“厌学”或“自满”情绪。另外,超前教育显示出的早期智商优势并非是儿童的真实能力,而是建立在“笨鸟先飞”基础上的一种神童假象,日后极有可能落入“伤仲永”的俗套。
此外,纵观由家长杜撰的“神童简历”,其内含诸多不切实际的夸大之辞,有的明显弄虚作假。令人忧虑的是,这些不诚实的自我炫耀,可能会对孩子的品德培育产生误导。
笔者认为,当前需要摒弃拔苗助长式的功利教育,要让教育思维回归理性务实上,不光需要家长莫跟风、少焦虑,更寄望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上,无“名校”即无“择校”,也就无需“神童简历”了。
王惠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