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3 11:05:34
来源:新华社

“双11”刚刚结束,随着人们对网络购物的依赖,越来越多的产品上网销售,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记者从司法机关了解到,近年来,一些有毒有害食品和假药在网络上通过种种方式“隐身”售卖,而其中违禁化学成分添加严重更可能危及消费者生命安全,消费者网购需多加小心,有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新华社) 有毒有害食品和假药通过各种方式“隐身”售卖,比如有的店主通过微信宣传后引导顾客到电商平台下单,商品的名称则化名为“特效胶囊”“老顾客专拍”等,通过网络联系、快递发货,产品的源头很难追溯。这些假药和有毒有害食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隐蔽性极强,降低了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进而让他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同时也让更多消费者上当受骗。
据了解,一些非法保健品热衷披上“纯中药”“纯植物”的外衣,实际存在违禁添加的问题。如非法减肥产品中添加的西布曲明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酚酞是处方药,使用过量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明明是有毒有害食品和假药,却被商家包装成了“神药”。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网络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要根据这些有毒有害食品和假药“隐身”售卖的特点,见招拆招;电商平台尽好监管责任,抬高电商开店门槛;消费者应多一些维权意识,了解基本的医药常识,如要知道“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的常识。
相关部门应通过多措并举,堵上监管漏洞,夯实相关方面的责任,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识别不法商家瞒天过海的骗人伎俩,让“隐身”售卖的假药、有毒有害食品无处遁形,让不法商家得到应有惩处,净化网购环境,保护好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王惠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