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14:23:18
来源:水母网
在齐鲁大地的文化版图上,山东手造正以非遗为根基,书写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篇章。从潍坊风筝的云端翱翔到烟台剪纸的细腻刀工,从淄博陶琉的淬火重生到菏泽鲁锦的棉线织梦,这些非遗不仅守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鲜明标识,也成为山东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海阳大秧歌
技艺传承:在创新中守护文化根脉
烟台绒绣、海阳大秧歌、曹县木雕、临沂柳编……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每一门技艺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将胶东民俗与全球知名的卡通形象Hello Kitty进行跨界融合,让这门指尖艺术焕发新生;淄博陶瓷烧制技艺通过现代设计赋能,让古老的“雨点釉”走进当代家居生活;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不仅坚守古法印制,还开设研学体验课程,吸引年轻人参与。
这些传承人不仅是技艺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通过“名师带徒”“非遗进校园”等工程,将葫芦雕刻、海阳大秧歌等非遗送入课堂,让年轻一代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化温度。
文化自信:手造技艺讲述中国故事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莱芜锡雕、菏泽牡丹等山东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惊艳亮相,成为展示齐鲁文化魅力的亮丽名片。
山东手造是技艺,更是文化自信的表达。从曲阜楷木雕刻的儒家文化符号,到鲁绣的“一针一线皆故事”,这些手造作品以物质形态承载着中华美学的精髓。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山东手造正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烟台剪纸将胶东渔家文化、红色历史融入作品,让每一刀剪纸都成为讲述山东故事的“文化名片”。
这种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转化。山东通过建设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展“非遗+研学”活动、打造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等举措,让非遗从“展柜中的标本”变为“可体验、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产业赋能: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山东手造的产业化发展,为非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手造+文旅”“手造+电商”“手造+文创”等模式,推动传统手工艺向现代产业转型。
在全省各地市旅游景点,手造体验馆等成为文旅新热点。游客不仅能购买精美工艺品,还能参与制作过程,带动了乡村旅游和文创消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品牌建设等举措,搭建起非遗与现代经济的桥梁。产业赋能让非遗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未来展望:让手造之花在时代浪潮中绽放
未来,随着“山东手造”推进工程的深入实施,非遗的传承将更加体系化、创新将更加多元化、产业将更加集群化。例如,烟台将打造“手造+文旅”融合示范区,淄博则将依托陶琉产业推动“手造+国际”合作。这些举措让非遗不仅成为地方文化的符号,更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位手造从业者所言:“我们不是在复制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
山东手造,正以手造之名,让非遗在传承中焕新、在产业中赋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山东方案”。(作者:张奕)
编辑:张奕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