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09:22:41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评论员 张奕
“5、4、3、2、1——点火!”10月11日10时20分03秒,在万众瞩目中,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遥二)从山东海阳升空,将搭载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共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当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从烟台海阳海域划破天际,将3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东方航天港的这次海上发射,不仅标志着山东海上发射能力的成熟,更揭开了航天产业“齐鲁样板”的实践密码。
烟台海阳:得天独厚的商业航天“港湾”
这要得益于海阳的“天时地利人和”,海阳自带的辽阔海域和气候条件是天然优势,而海阳的地理位置又符合海上发射的核心诉求:航落区安全与轨道灵活性。
当然,商业航天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根基,烟台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强市,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发达,雄厚的工业实力为海阳提供了关键支撑。
海阳东方航天港用6公里航天大道串联起的“制发一体化”生态,实现了火箭从总装到发射的48小时快速响应,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这种“前港后厂”的独特布局,让海阳迅速形成年总装总测50发火箭的产能规模,累计将130颗卫星送入太空,构建起“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全链条格局。
“上下同心”:抢占黄金机遇期
2019年我国首次海上发射在海阳成功实施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三级政府迅速抓住战略窗口,果断启动东方航天港建设,将其定位为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场之外的重要补充。这种“上下同心”的决策效率,为产业发展抢占了黄金机遇期。
作为非传统航天大省,山东以“三核引领、全域协同”为骨架,以“发射牵引、制造支撑、应用落地”为脉络,深化“1+3+N”发展思路,以海阳海上发射为战略支点,联动济南、青岛等城市形成产业矩阵,清晰勾勒出以海阳为牵引的协同图谱:烟台聚焦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建设,济南主攻液体火箭制造与卫星AIT产线,青岛深耕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泰安、德州则依托试验设施形成配套支撑。
航天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特性,需要政策、资本、创新的多维护航。山东新近出台的18条专项措施,构建起全周期政策支持体系:从300万元海上发射保险补贴到500万元卫星数据算力场景奖补,精准覆盖产业关键环节。
身份蜕变 注入商业航天新活力
从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到如今具备年产100发火箭、150颗卫星的能力规划,山东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航天“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蜕变。如今,山东商业航天已从偶然的发射尝试,成长为年发射能力超10次、产业规模剑指500亿元的新兴力量。当“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开启“近海一周两发”的高频模式,当吉利星座实现全球实时通信覆盖时,山东的协同布局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 。如今,在山东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商业航天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 ,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
未来,山东必将在国家航天强国战略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让“齐鲁样板”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编辑:张奕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