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评论频道
观海潮评丨烟台养老“奇招”频出,老年人的幸福密码究竟是什么?

2025-10-29 09:35:38

来源:水母网   张奕



水母网评论员 张奕

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其确立为法定节日,标志着敬老从家庭伦理升华为国家责任。正如清代诗人袁枚所言“莫愁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当代社会正以制度保障和文化创新,让老年生活焕发新的光彩。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当下,如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烟台作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发展路径。

制度创新:从“兜底保障”到“精准供给”

烟台通过动态调整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构建起覆盖全体老年人的普惠型服务体系。2025年最新版清单明确29项服务标准,其中针对8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能力与需求综合评估全覆盖机制,对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保持60%以上。

在资金保障方面,烟台市建立“财政投入+福彩公益金+社会资本”的多元筹资模式。2024年市级福彩公益金投入5327万元专项支持养老服务,累计培育3242名专业护理人员,为8333名老年人提供26.3万人次居家上门服务。这种“资金+人才”的双重投入,使养老服务从“基本保障”向“品质提升”跨越。

服务升级: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在硬件设施建设上,烟台构建起“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站”三级网络。截至2025年7月,已建成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85处、村(社区)养老服务站588处,形成城乡均衡的服务布局。

全市统一建设的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了健康档案、紧急呼叫、服务预约等功能,实现“线上点单、线下服务”的闭环管理。福山区引入的“互联网+积分”养老模式,让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积累服务积分,可兑换助餐、陪诊等多样化服务,激发了社区养老的内生动力。

医养融合:破解“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难题

作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市,烟台市创新四种融合模式:在招远市,“大养老+小医疗”模式让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配备全科医生和康复设备;在芝罘区,“居家养老+互联网医疗”模式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数据,建立“预警-干预-转诊”闭环机制。

这种深度融合带来显著成效:全市6家县级医院通过“千县工程”评估,具备三级医院服务能力;83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通绿色转诊通道;29家二级以上医院接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年均节约患者费用2600万元。医养结合的“烟台模式”在全国现场会和全省工作推进会上获得推广。

未来展望:构建“全龄友好型”养老生态

站在新的起点上,烟台市提出到2030年建成“高标准供给、高水平普惠、高品质享老”的养老服务体系。这需要持续深化三项改革:一是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负担;二是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三是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养老服务品牌。

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品质生活”,从“零散服务”到“系统保障”,烟台市的养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才能构建起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园。


编辑:张奕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