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便民设施,岂能成摆设?!
2021年06月06日 08:09:00
水母网首席评论员 姜春康
评天下事,瞰人间情
评瞰天下,老姜说话
为民发声,掷地有声
这里是水母网打造的原创评论专栏——评瞰天下
大家好,我是老姜
本期是【评瞰天下】第201期
据水母网报道《西南河地下通道成为摆设?市民宁愿冒险违法穿越马路,也不走安全的地下通道》,市区南大街和西南河交叉口南侧的东西斑马线和东侧的南北斑马线取消了,但很多行人宁愿冒险违法穿行马路,也不走近在咫尺的地下通道,致使这一建成多年的便民工程一直是个摆设。
宁愿冒险违法穿越马路,也不走安全的地下通道,除了尴尬,也容易引发法律问题。
如,在没有斑马线的路段,如果行人随意穿越马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而且其他当事人无违章行为时,行人就要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即便不出现交通事故,不通过斑马线横穿马路也是违法的。
城市文明,在于细节。
在呼吁有关部门完善地下通道设施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呼吁行人遵守交通规则,这是法律需要,也是文明需要。
在这里,老姜特别想说一下,一些城市便民设置成摆设的事。
据《新京报》记者走访多地发现,公用电话机插卡不灵;移动卫生间被锁住或被私人占用;饮料瓶回收机返利不灵敏;999社区服务站长期闲置;自助快递柜被杂物遮挡等情况多见。不少便民设施已渐渐沦为“僵尸”,无法发挥其本应有的功能。
便民措施,重心自然该是便民。长期闲置的“僵尸”设施,不仅浪费,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一些部门或组织“只管建不问管”的懒政来。便民设施,不该闲置成摆设,更不该没有善后措施。
如此现象,在许多城市都不鲜见。
首先,不好用的“设施”和闲置无异,如近年来北京陆续推出多种电子公交站牌,而“一代”站牌存在黑屏、机器破损严重等问题,新型智慧信息亭的报站功能目前暂时无法使用等现象。
其次,公共服务设施当便民而不该为民添堵。如扬州市高邮市区一条路上新添置了10多个公交站牌,但站牌全部高达2米以上,且字迹非常小,乘客很难辨认清楚,这引起当地居民不满,有人将此事发至网络,并戏称这些公交站牌是“专门给姚明设计的”,“只有姚明才用得上”。
众所周知,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城市中的许多便民措施,都属于公共产品。
北京的电子站牌黑屏和扬州的高站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设计者的漏洞和管理者的缺位来。
其实,便民服务设施沦为摆设,类似情景还有不少:在一些城市街头,健身器材锈迹斑斑,一碰就吱吱作响;公租自行车存放点少,使用率低;曾经风靡一时的插卡式公共电话断线坏损、无人过问……
从小处说,闲置成摆设无人过问的公共设施,与便民背道而驰,会给百姓添堵;从大处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准。因此说,不让便民设施闲置成摆设,既关乎市民切身利益,更关乎城市管理艺术。
当前,我们生活的城市时刻发生着改变,公共设施的建设,有的是大动作,有的是小新鲜。但无论哪种,都需有长远意识,部门、公司在建设便民设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组建一支专门负责管理、保护、维修的团队,不该让这些设施在建成后“自生自灭”。
像不少城市出现的闲置电话亭和自行车系统,居民楼的灭火器材老化、盲道形同虚设要么是被汽车占用,要么就是被电线杆和井盖等障碍物阻断、专供人们打车的“扬招站被社会车辆占用等现象,都存在着设计缺憾或者跟踪管理不力的现象。这种“共性”的一直存在,值得深思。
便民设施不该闲置成摆设,城市中的公共设施既然公共财政投入建设,那就该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原则,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方便,不该为了某些新鲜或政绩将最终的“便民”抛之脑后。事前设计时的多向考虑,事中的好好维护及人性动态管理,都缺一不可,都从小处体现着为民服务程度,从大处展示着城市文明的“软实力”。
专栏策划:高春宽 责任编辑:刘家昌